围绕“武汉·中国光谷”的光通信、光器件、光加工、光显示产业集群,学校开设智能光电、激光加工、光机电、现代通信技术等专业。自2012年国家骨干校智能光电专业(激光方向)建设开始,经过“绿色制造背景下特色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”等省市级课题研究,通过品牌特色专业、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等10多个项目实践迭代,与烽火通信、昱升光电等龙头企业共建特色学院,助推智能光电类专业建设升级。
成果将特色学院作为专业建设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载体,建设生产互助型的正源光子学院、学徒互导型的昱升光电学院,再到产业互促型烽火产业学院、华星产业学院;每个特色学院的建设都经历孕育期、发展期、成熟期三个阶段,完善共建、共享、多赢的特色学院运行机制。从单一人才对口输送到订单培养,再到现代学徒制试点;从校中厂发展为校内外生产性基地,再到“一平台两中心”服务平台建设;从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到专业标准共研,再到科研反哺教学,三类型的特色学院与智能光电类专业建设交互融合,功效渗透至人才培养的各环节。
成果面向生产、工艺、品质、研发四类目标岗位,梳理出489条智能光电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,将企业的技术标准、岗位标准融入,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。与烽火通信等龙头企业共同开发“5G承载网络运维”、“激光加工技术应用”等“1+X”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培训考核内容。将合作开发的“1+X”证书再次融入人才培养方案,建立对接产业链的智能光电类专业课程体系、专业标准,形成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成果实践中,特色学院合作企业捐赠设备,共建“产学研用赛创”六位一体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;院士专家工作站牵引,围绕职教名师、技能名师、技术能手工作室,以项目组建结构化教科研团队;通过横、纵向课题开发和校企合作技术服务,将AI、5G、激光等科技项目的新技术成果融入教学;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并实施课程数字化转型;依托特色学院推广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,创新“分段递进嵌入式”教学组织方式,推进智能光电技术人才培养升级。
近十年为光谷累计培养近8000名智能光电人才,建成国家级激光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,突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教师、学生获国家级、省级竞赛奖项总数居全省前列,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多年排名全国第二;携手烽火通信建成印尼培训中心,被人民网、中青网、中国教育在线、湖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。